首页 > 电商杂谈 > ofo的囚徒困境:“轻”还是“重”,坚守还是跟随
2017
01-24

ofo的囚徒困境:“轻”还是“重”,坚守还是跟随

现在的戴威(ofo共享单车创始人兼CEO)非常焦虑,因为与现在的乐视一样,很缺钱。

在2016年10月10日后,他还没有那么迫切的需要钱,因为当时的他刚刚完成了C轮1.3亿美金融资,对于一家成立两年的创业公司实属不易。但2017年开年,两次接近非理性的战略宣布后,钱又变成了其命门,据业内人士透露,ofo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下一轮融资计划,但情况并不乐观。

缺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背后揭示的是“轻重”发展模式选择的两难尴尬,同时创始团队缺乏管理经验,面对各种管理困局无从下手,给未来预期增加了一层不确定性。

这一切对于投资人有着不言而喻的风险。

因共享精神而生的ofo

90后的戴威与其北京大学四个伙伴在2015年共同创立了ofo共享单车,提出了一种针对校园的单车共享方式。

一次采访他提到,“我们通过将每一辆单车装上车牌以及共享硬件,就可以在校园里实现随取随用,不用寻找固定的停车桩。”这个时候的ofo号召师生将自己的单车转让给ofo,即加入了“ofo共享单车”协议,以换取所有共享单车的免费使用权。ofo把这些单车全部涂刷成换黄色以便于校园中辨认,这也是“小黄”的由来。

不过那个时候的“小黄”确实不智能,因为不具定位功能,找寻车辆基本靠眼睛,锁具更是简单到每车固定唯一密码,也就是说如果某位同学记住了一辆车的密码,他就可以不用付费的方式进行无限次的骑行。而这样的机制在校园无伤大雅,却给后面埋下了祸根。

赔本买卖总能快速流行起来,北大、人大、北航等等都相继出现了“小黄”的身影,当年4月份已经覆盖了20余所北京高校,累计订单突破150万。虽然商业逻辑上有些模糊,但打着“共享精神”的旗号,从一个自由但又封闭的校园视角来看,模式上的瑕疵又有何妨?毕竟共享才是ofo的号召力所在。

不幸,这样的号召力被资本盯上了。

天使轮、Pre-A直到现在的C轮,一次次的资本涌入ofo,戴威以及其合伙人可能当时也没有想到为何一夜之间会站在了资本风口。如果ofo专注继续做校园市场可能将这种精神延续,但他却在将眼光放到了城市,一个比校园情况复杂N倍的空间,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酷炫的愿景——链接全世界所有的单车。

类似从学校到社会的发展,在美国出现过一次著名案例——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区别在于ofo是需要通过实体产品运营来产生价值,而facebook不需要,可能ofo并没有意识到,同样的经营边界扩张,但又有着本质区别。一个具有实体的产品的经营延展,对运营能力和产品能力面临着指数级挑战。

现在看来,ofo的产品和人都没有准备好。

学校走到社会,没那么简单

开始,戴威团队想用校园的入口去扩散,但发现这条路其实走不通,之间的鸿沟并不是一扇校门,而是技术。

进入了社会,人们喜欢谈模式而不是情怀。ofo被冠以“轻模式”的代表——低成本+粗管理。尽管“小黄”已经进化到了3.0时代,采用了实心胎、三角型把立、可调节座椅、前后双抱刹系统等设计,但作为城市中运营的单车,其核心部件——锁却没有任何改变。

锁对于城市中共享单车是极为重要的元素,一把锁的技术含量可谓是社会运营与校园运营的分水岭。

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讲或许就能明白:使用者而言,一个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智能锁是很容易找寻、预约车辆,特别在城市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空间里;从公司而言,智能锁是其管理、跟踪、维修的保证,也是未来出行轨迹、征信系统的大数据基础;从城市管理者而言,其管理压力远远大于校园,那么一个具有可跟踪、可调度的智能系统才能同时降低管理成本和公共交通压力。

也因如此,缺乏一把好“锁”的ofo,让戴威的“城市化进程”伤痕累累。

自进入城市后,“薅羊毛”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些人把ofo上个锁当家用车了,更为搞笑的是居然出现ofo密码共享群,连ofo找的地铁站地推人员都跟用户说:你注册一下,把密码记住,以后这个车就可以一直不用付费了。这样的事情,吃瓜群众也就看个热闹当个谈资,毕竟损害的是ofo自己和投资人的利益。

但有两个事情引起笔者对ofo特别关注。其一,走在路上会发现各种小黄车散落不齐,有些都已经损坏了,而我想ofo应该没法照顾到它们,因为除了人为天天找寻,否则是找不到它们的,这对城市管理其实在增压;其二,也因为密码锁基本形同虚设,对于那些未成年的儿童来说是一个“玩耍”的工具,每到放学时间,路上总有一些小孩骑着巨大的ofo在马路中穿梭,这不禁让人担忧安全问题。

可能ofo和戴威都没想到,“轻模式”虽然扩展很简单,只需像广告投放一般四处散布即可,但一系列连锁反应却让会自食苦果,可谓“轻”如鸿毛,但责任重如泰山。

焦虑背后的慌乱

ofo“城市化进程”遇到的问题让戴威焦虑,但从去年10月后一直没有融资的情况更让他焦虑,这样的焦虑影响了ofo的决策,可谓接连宣布了几个接近非理性的战略与策略决定,让ofo不再像ofo了。

“一天一城”计划:只顾眼前的海市蜃楼,忘却背后的风险

1月11日ofo公司宣布启动“2017城市战略”,计划到1月22日,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这些城市中有合肥、武汉、长沙、南京、重庆等。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期望用钱换取市场,但我们来算一笔账,就会发现背后的管理风险。

ofo“进入”城市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将单车投放到城市街头,并由着他们自然流动,无序的散开,车到了哪里就是哪里。仔细一看投放城市,让人哭笑不得的是ofo居然会将山城重庆列入投放城市,可以想象运营后的场景:ofo全部从高处骑到低处,然后堆起来。

据ofo目标,仅合肥将最后投放至6万辆单车,基于城市有大有小,所以假设平均一个城市5万辆,预计这次投放将会到55万辆,那么加上之前已经投放的单车,整体数量将超过100万辆。这无疑对于后期运营是个巨大挑战,戴威表示,“公司将利用“大数据+科学运维”这一技术对当地的共享单车服务提供支撑。”

笔者试图去找寻这套说辞背后的技术支撑原理,却鲜有发现。但如果依照之前的分析以及ofo产品原本的技术缺陷,这样的保证实在难让人信服。所以有媒体说“一天一城”对城市是一个灾难。笔者认为有点夸张,但确实是可被遇见的管理风险,而这风险导致的结果会让城市管理者头疼不已。

尽管如此,ofo凭借“轻”进行了一次闪电战,也多少践行着校园的那个情怀,可以说这样的ofo还是以共享之名的ofo,但接下来的又一决定则让人瞠目。

新型智能锁发布:推出时间诡异,让自己陷入两难

仅离“一天一城”过去6天,即17日深夜,一张图让笔者惊讶,ofo宣布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智能锁。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ofo发布的新锁很有可能只是植入了一个蓝牙模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其发布官方承诺的续航能力。在定位问题上,目前仍然无法知道是否具有类似GPS功能,在官方信息中也非常含糊。

不过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刚刚宣布将近60万辆无新锁的车投放出去后,又立马宣布升级装备?如果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应是先将这些“战士”升级装备后再去投入沙场,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稳固。

细细想来无非一个原因,新锁技术尚未成熟,对于大面积使用缺乏信心,但ofo等不及了。戴威需要给投资人一个成绩单,需要在市场份额上有所增加,哪怕只停留在数字上,哪怕去浪费这100万辆车的投入。

ofo推出智能锁,在情理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核心技术,ofo将无法在城市中可持续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更无从交代。但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选择的时机与先后次序,可能有无奈,但究其根本还是对商业模式的摇摆不定,但同时又对新资本的渴望。

“城市大共享”计划:愿景宏伟 但应该在清醒的时候去说

在推出新一代“智能锁”之际,ofo有强调了“城市大共享”计划,其中包含两部分,本文将逐一来看。

“一方面,ofo将不断连接更多优秀的单车品牌和生产商,通过接入更多产品线,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共同提供城市出行服务。”

这句话提出,ofo的信心是背后700bike给予的背书,两者的合作看似互补但实际意义并不大,理论上,700bike可以给予更高品质的车给ofo,但700bike是否具有这样的产能去配合ofo还是一个问号,同时ofo可能也将遇到更多的管理与兼容问题。

笔者看来,这个合作意义可能更像是双方期望于资本市场的曝光,相互加持。而且回到这种模式,依稀看到了摩拜的影子,基本等于自己生产单车然后做投放,与其官网中提到的:连接单车但不生产单车只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罢了。

“另一方面,ofo将接入并共享市民闲置的单车,共享出单车的市民将成为共享车主,获得ofo共享单车在全国范围内的免费使用权,以1换N。”

笔者看到这句话其实有点想笑,在校园里,这样的愿景存在,并具有很强的想象空间,但放到城市中ofo想用自己的“智能锁”嫁接在闲置单车上达到“共享”,先不说这个锁的技术问题,单单要在各种不同规格的单车按上这把锁都是一个想想都头痛的问题。

戴威对这一部分仍然会保留会去照顾,这个是他的初衷,也是自己当时当着全世界许下的宏愿,不过这也很有可能成为他前进的枷锁。

假设真的要说开放合作,笔者认为至少具有摩拜那样配备GPS定位的锁具,追踪到自己平台的车被骑到哪里了才能在理论上实现。不然都不知道车怎么丢了或者坏了,如此这样,不仅仅坑了共享出来的市民,也坑了700bike等以后的合作商,更不要提分成。

如果说“一天一城”计划还有些用“轻模式”去实现“共享精神”的影子,那么这一把新的智能锁又将ofo变的“厚重”起来,但“城市大共享”又是一个只有轻模式才能达成的状态。

这样的战略摇摆,ofo留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商业悖论——要么坚持做共享单车,要么变成一个摩拜的跟随者。选择前者无法在城市中可持续的健康运作,选择后者将无法面对之前的沉没成本。

回到人的问题,ofo管理团队所做的战略决策要么过于短期:在产品的质量上(耐用)以及资产管理上(不计后果)都欠考虑;要么又过于长期:城市大共享计划要实现起来真的是不知何年。

这样在战略上的相互矛盾,也多少透露出整个管理团队的经验缺乏、战略思维缺乏,但又有创业者意气风发时的不踏实感。或许这样批评对一群90后的创业者有些苛刻,但也请他们意识到,手中的钱,是投资人的,面对的城市,是每一个人的。每次战略决策必须谨慎、考虑后果。

无论将来如何选择,对戴威和ofo都将是一个艰难的舍弃过程,更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资本博弈。

来源:钛媒体



最后编辑:
作者:vicken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